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策略——以“平抛运动”教学为例

陈金贵,罗智强

莆田第四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关键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科素养的重要支撑和前提。物理考试中提出的“理解能力”“模型建构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物理学科的主要关键能力[1-2]。基于问题解决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引领学生走向高效学习的途径之一。对标高考评价体系,反思物理学科教学,教师应针对关键能力培育要素,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引领学生高效学习。本文以某版本《物理》(2019年版)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平抛运动”为例,进一步讨论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探索实践与思考[3]。

1.1 研课标,明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应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并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抛体运动。”[4-5]

要求学生会做“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明确要求学生探究并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特别强调研究复杂运动的通用思想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平抛运动,体会其中蕴含的化繁为简的物理思想。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抛体运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其学业质量水平应达到水平4的要求[6]。

1.2 读教材,析策略

平抛运动是高中阶段研究的一种典型曲线运动。学生第一次利用所学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是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深化和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应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同时,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而如何判定合速度的方向是教学难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合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这两者的差异,学生很容易混淆,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像比较加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围绕“阅读—对话”“思考—交流”“表达—成长”三个主要环节铺开,着重围绕“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该运动如何分解?”“该运动的s-t和v-t关系如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导学、解惑、思维、展示、归纳、训练”的步骤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把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本节课围绕平抛运动的概念和规律展开,引导学生基于问题解决完成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物理观念,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探寻物理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深度学习、悟物穷理过程中,培养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精研课标,细读教材,笔者确立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平抛运动”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内容,笔者设计了平抛运动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思路

4.1 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问题引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有哪些?(同学们一起举例子)

(2)实践体验:套圈游戏。

(3)问题情境:如何提高套圈的命中率?

(指出这与今天要学的平抛运动知识有关)。

教学反思:

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的情境描述,以及套圈游戏的亲身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大量例子中归纳、抽象,把生活概念提升到物理概念。

激发学习兴趣,以问题引导思路,启迪学生思维,为本节课教学埋下伏笔。

4.2 问题引导,读思达成

(1)细读教材: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0页的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初步认识平抛运动。

(2)问题引领: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抛”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教材中只说是“多数情况下,抛出去的物体做曲线运动”?如何给平抛运动下定义?该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运动性质是什么?其运动轨迹怎样?

(3)初步认识:学生阅读并完成相应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初步描绘出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图。

(4)展示思维:教师让一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阐述相应的理由。

(5)建构模型: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气球水平抛出,问气球的运动能否看作平抛运动,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空气阻力的影响,并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空气阻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最后得出平抛运动是个理想模型这一结论。教材里直接给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提问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是否想过找理论支撑。学生回答从“抛”字猜测是抛物线,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证明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为了验证结论,需要获取平抛运动的实际轨迹,因此建立水柱的平抛运动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水柱的平抛运动模型

用手机正对水柱拍照,由此获得平抛运动的实际轨迹。接下来和学生一起取点,并记录在Excel表格中(表2)。借助软件的相关功能,直接得出y和x2的函数关系图像,如图3所示。最后得出结论: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表2 平抛运动实验数据

图3 y和x2的函数关系图像

教学反思:

针对一个理想化概念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从大量例子中归纳、抽象,把生活概念升华到物理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细读教材,通过问题引领,类比分析,建立抛体运动的概念,结合特殊化的初速度提炼出平抛运动的概念[8]。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提升其物理观念素养。

4.3 问题引导,深度学习

4.3.1 任务驱动:回忆、猜想、实验验证

(1)问题引领:分析和解决曲线运动的思想是什么?(让学生回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曲线的思想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2)类比迁移:让学生回忆力的分解在没有附加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会有无数种的分解方式,但实际处理时常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最后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力。通过以上回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平抛运动在没有附加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往往有无数种分解方式,而在实际处理时就根据它实际运动效果确定两个分运动的方向,最后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相应的运动物理量(如速度、位移、加速度等)。这样,通过类比力的分解方法,学生就可以试着分析平抛运动的实际运动效果,并确定所分解的两个分运动的方向。

(3)模型建构: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运动效果的角度来分析平抛运动,确定两个分运动的方向,建立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初速度方向为x轴,重力方向(即加速度方向)为y轴的坐标系[9]。让学生在原来示意图的基础上,建立平抛运动分解的坐标系。

(4)猜想假设:如果平抛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或仅受重力而没有水平初速度时将分别做什么运动?引导学生初步判定两个分运动的运动性质,得出平抛运动可以被视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9-10]。

(5)合作探究:利用平抛运动演示仪进行实验验证。

教学反思:

学生初次接触曲线运动,对曲线运动不知道如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类比,以问题情境引发猜想假设,再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能有效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4.3.2 深度学习,深入认识平抛运动

(1)细读教材:阅读教材第41页倒数第二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2)问题引领:从照片中可以直接看出什么?这说明什么?频闪照相的闪光时间间隔有什么特点?文中“进一步分析表明”,是要如何进一步分析呢?

(3)视频播放:利用手机录像,用暴风影音软件进一步深入验证两个分运动的性质,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 频闪照片1(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图5 频闪照片2(平抛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反思:

教材给出一张频闪照片,教师引导学生对频闪照片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性质。但照片毕竟是静态的,为此教师提前拍了两段视频,通过暴风影音软件一帧一帧地播放,这样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两小球在同一时刻的位置情况,由此更加确定了平抛运动两个分运动的运动性质。教师通过动画模拟将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其模型建构能力,提升其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素养。

4.3.3 深度分析,探究平抛运动规律

(1)阅读课本,分析推理:设物体开始从O点做平抛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初速度为v0,经过时间t运动到P点,请作出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示意图(图6),并完成表3。

图6 分析平抛运动示意图

表3 平抛运动实验记录表

(2)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得出规律,学生展示,教师适当点评。

教学反思:

平抛运动的规律比较复杂,理解难度大。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分析平抛运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用坐标法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进行研究(参考教材P42图2-14),让学生求出它在t时刻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并求出t时刻的x、y坐标值,画出t时刻对应的物体位置,再推导出x、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平抛运动规律,进一步领悟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推理论证、模型建构的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4.4 问题解决,巩固知识

(1)例题剖析:多媒体展示课本第43页例题,学生解答,教师引导,典型示范。

(2)习得规律:在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应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解决步骤。

(3)拓展应用:如图7所示,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有一根水平放置的排污管,正向外满口排出大量污水。环保人员手头仅有一把卷尺,此时如何能大致估测出该管道的排污量?需要测出哪些数据?请写出每秒排污体积的表达式。

图7 拓展应用案例图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有很大的关联,好的解决步骤隐含着正确的思维方式。例题逆向考查平抛运动位移的分解,对于初次接触此题的学生可能略有困难,这里需要让学生掌握并独立完成推导过程,以便在解题时有清晰的思路。通过例题分析与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位移的合成与分解,再进一步拓展,用生产生活情境引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模型建构、推理论证等物理学科关键能力,促进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达成。

总之,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课堂教学,应对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领悟关键能力的培育要素。教师应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完善物理观念,整合优化课堂结构,体会物理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建构物理 只因是物理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2年5期)2022-06-01情境—建构—深化—反思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9期)2021-01-04处处留心皆物理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9年9期)2019-11-25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19期)2016-11-22我不是教物理的中学生(2015年2期)2015-03-01

推荐访问:为例 学科 物理